Sunday 28 October 2007

挥之不去的不安(WB FORUM 晚报网咖)

  在电脑e时代当记者,总觉得有一份不安。
  这份挥之不去的不安,源自我与女儿和弟弟的2段谈话。
  那阵子,6岁大女儿总喜欢在我下班后问:“爸爸,今天有什么新闻故事?”
  为了满足她期待的眼神,我经常现炒现卖,用童言带她“回到”新闻现场,叙述所见所思。
  她听后,有时潸然泪下,有时忍俊不禁,笑弯腰,有时穷追细节,频频追问“后来咧”和“为什么”。 
 
  有一天,她突然说:“爸爸,我长大后要当记者。”

  虽然这段话后来已证明是戏言(因为她的志愿一直在换),但我隔天回报馆使用新闻检索时突然想到,“万一”她将来进报馆搜寻资料时,心血来潮想看看爸爸的作品,那我整个记者生涯的作品,岂不是就会在弹指间统统“跳出”荧幕?
  忽然感到强烈的不安。我扪心自问,平均每年300多篇的报道,有多少只是为了交差?多少有经过客观深入的采访和用心写作?多少还值得再读一遍?她读了以后,会怎样看待当年为她讲新闻故事的老爸?
  我竟然回答不出。  

  后来,在外国发展的弟弟又告诉我,他用我的名字在网上搜索,找到了一堆作品。

  “你写的东西还真杂,”他笑说,“社会、意外、八卦、奇情、趣闻和汽车都有,你到底比较喜欢写什么?”
  我上网一看,果然,自己的好些报道已被人转贴上网。满意也好,不堪回首也罢,恐怕它们都将常驻在网络大海,成为本人的另类“延伸”。
  说得“难听”一点,当我死去的时候,除了重归尘土,还将化身为“网中人”;而这些作品,无论我喜不喜欢,都成了我在尘世间“永恒的足迹”。
  当然未必有人有兴趣看我的东西,但只要有人想寻找,它们就在那里等着,随时跳出荧幕。

  一个人的知名度越高,作品就会有越多人寻找、翻查和转贴。这让我联想到一些部落格里的中伤谩骂、女明星写真裸照不断被拿出来翻旧账的事情。
  这一些和那一些,在这网络e时代里,都成了永恒的当下,当下的永恒。
  或许,这就是人死留名的现代意义。
  就算没有电脑记录,所谓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,我们做的任何事、说的任何话,说不定也会留下永恒的记录,留待终极的评断。
  这份不安,提醒我下笔时要加倍谨慎、将心比心。

Tuesday 23 October 2007

姐姐妹妹齐摆pose





"Do we look alike?"

Two sisters,

identical pose...

养毛虫记


予希前阵子对毛虫很有兴趣,原因是学校在教《昆虫》,加上种植的酸甘树出现几只毛虫。可惜每次当它们长得“营养丰富”时,就被早起的鸟儿当早餐了!看着予希失望的眼神,爸爸找了这些图片送给她。。。